德国作家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是著名的反战人士,对于战争,他是深恶痛绝的,这一切源于他的亲生经历。
18岁时应征入伍,在战斗中多次负伤的他深深明白到战争的残酷,而他也一直致力于推动反战事业。退伍之后,他成为了一名赛车手和体育记者,但是他的重心,却放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上。而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就是描写战争的小说《西线无战事》,小说主要描述的正是士兵在战壕中的刻板日常生活,以及用冷漠和简洁的方式,以轻描淡写的语言风格,记录战争的恐怖使得那些士兵们行尸走肉般的生活,战争让很多人忘记了过去,也看不到将来。
这部小说问世之后,在全世界引起轰动,但要知道,他所描述的正是当时发起战争的德国所不愿意被人提及或者看到的东西,于是在国际上享誉盛名的书,却成为了德国的禁书,被查禁,他也只得流亡海外,去往瑞士。
后来,他又逃到了美国,并加入美国国籍,结束了流亡生活。
1930年的时候,美国著名导演刘易斯·迈尔斯通决定将这部小说搬上荧幕,于是找到了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埃里希也参与了影片的制作,成为该片的编剧,这部电影跟他的书一样,一经问世,全世界膜拜,十分成功,成为了影史当中的经曲战斗电影《西线无战事》。
电影如小说一样毫不遮掩地揭露了德国纳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如何让那些年轻人投身战争,以及当中的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无数的年轻人被送往战场,他们去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如此的斗志昂扬,但他们却不知道自己将要面临的是什么,而德国政府美化并以漂亮的口号呼吁年轻热情的学生志愿者投身战场保家卫国的说辞,更是让那些一腔热血的德国青年前赴后继。
影片当中的男主保罗·鲍曼就是那些青年中的一位,他跟很多人一样,怀着英雄般的理想投身到一战之中。
在经过简单的训练之后,保罗和他的队友就,一群年轻的学生哥就被派往西线参战,英雄梦般的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而且这种差距大到关系生死。他们看到的是残酷的现实,饥饿、血腥、残忍、死亡,无情、惨无人道。
这与他心里怀着的美好梦想是背道而驰的,战争的荒谬无情让保罗从一开始迷恋战争、无比向往变成了心灰意冷,因为在战斗中受伤,他得到了返乡的机会休养。
去的时候斗志昂扬,回来的时候心灰意冷。他不想再回到那个地狱练土中去,保罗义愤填膺地向其他人陈述战争的无情,可是愚昧的乡民不理会他。不得已,他还是得提前结束休假返回前线,但是他的爱国梦已经破灭,也有些魂不守舍,当他看到一只蝴蝶飞过他的战壕时,他看到了那只蝴蝶的自由自在,不禁十分向往,伸手想去捉的时候,一颗子弹呼啸而来,他不幸被击中了。
这一部可以称之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反战电影”之一的作品,即使过去了92年,但它在电影史上的地位依然是其他作品无法撼动的,当年更是荣获第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编剧提名。无论是从镜头的表现力,用简明精练的手法,还是演员的演绎,真实到位,再到剧情的安排,惨绝人寰的战争实况,都是无可挑剔的。但也正是因为表现得过于真实,和小说的主题如出一辙,德国人自然是接受不了,所以本片被德国禁播,这一禁就是26年。
今年的九月份,这一部经典的作品《西线无战事》再次被翻拍,影片同样改编自同名小说,再一次将这部经典的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是需要勇气,毕竟第一部已经是经典了,风险是很高的,特别是按照以往的经验,翻拍作品翻车的比较多。不过当最终成品出来,电影上映之后,让人们觉得很是惊喜,虽然说珠玉在前,但这一次并没有出现瓦石难当的状况。
新片将上个世纪告诉了人们的道理,再一次清晰地阐明,或许在上一个世纪,人们还是没能深刻地明白,这一次,在经历了更多的战争之后,有了更多的“感同身受”。
那些把战争当做英雄主义进行大肆宣扬的、那些为了自己的利益把无辜的人送上战场的,都是流氓!
这一次翻拍没有翻车,而且更有说服力,因为这世界经历了那么多的战争,战争带来的灾难,是如此的触目惊心。而且影片结尾处仍然保留了保罗捉蝴蝶被子弹击中的镜头,这个已经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瞬间被再次还原了。
震撼的战争场面,细腻的感情,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交融之下,让人不得不感叹,和平真的是太美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