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菲律宾的电影,可能是由于近些年来他们流媒体上的那些小成本、尺度逆天的作品实在是太多了【福利放送,此类作品有《残存》、《玩火》、《泡沫》、《循环》、《蒲塔河》以及《天蝎座之夜》系列等等……】,在这种以量取胜、以尺度为噱头的电影的狂轰滥炸之下,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菲律宾就是只擅长拍摄此类作品而已。
其实不然,这一部早在1977年由菲律宾制作播出的电影,就可以称得上是经典好片。但是老实说,如果不是封面海报上的那几句话,相信痞帅三叔也不会去注意到这样的一部老电影。
封面上面有著名德国导演、演员与编剧荷索和美国传奇作家桑塔格两段对本片的赞美之词,那是一种很高的评价,喜欢之情溢于言表。
这也是一部远远超出了一般人对菲律宾电影既有印象的作品,也证明了两位大家的独到眼光。
电影《甜蜜的梦魇》是一部导演奇拉·塔希米克本半自传式的作品,讲述了普通的菲律宾人在被美国殖民期间的自我觉醒。
影片当中的男主名叫塔希米(用了导演自己名字的一部分),他是一名小巴车的驾驶员,每天的工作就是开着那辆小巴车去到马尼拉城内拉客赚钱。
他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对于美国传过来的任何事物都很感兴趣,包括电影、音乐,每天风雨无阻,必段听的电台就是“美国之声”,甚至自己的梦中情人形象,都是像美国小姐那样的人。
在所有的美式文化与事物当中,他特别痴迷美国人那个时候就提出来的太空计划,可以用魔怔了来形容,因此,他特别崇拜从东德叛逃的火箭科学家维尔纳·冯·布劳恩,迷到何种程度?迷到在村里“建立”了一个维尔纳迷协会。
对于这样疯狂的行为,成年人自然不会对他感冒,于是他采用迂回战术,招收的都是当地一些小孩成为他那个协会的会员,并且带着那些孩子通过卖冰棒筹款,筹款的目的是资助菲律宾小姐的选美比赛,他希望像美国小姐那样,选出来属于他的,哦,是属于菲律宾人的菲律宾小姐。
一直留在村子里不是塔希米想要的生活,他的生活是诗和梦,以及远方,国外那些发达的大城市。他认为自己的村子“不思进取”,已经完全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村民们落后的生活方式让他感到悲哀,特别是从小一直长大、他最好的朋友,也跟其他的村民一样,对他的行为不理解,仍然保持着传统的东西,居然还在用传统技艺建造竹屋。塔希米追求的是城市里的那种钢铁般的高楼大厦。
他想要离开这里,或许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吧,他居然结识了一个愿意帮助他的美国商人,商人身份尊贵,不想要自己开车,他急需一名私人司机来载他,这正好给了塔希米机会,他成为了商人的专职业司机,并且还跟着他一起来到了巴黎。
终于,他心目中的愿望得到了实现,他终于踏上了大城市的街头。巴黎繁华五光十色的生活让他感到新鲜不已,并且还认识了一位好友,也是唯一的一位。可惜这种情况并没有维持太久,之后发生的一件事情,让他对于自己原来的观念与思想产生了疑问。
他那个唯一的朋友在巴黎的街头当一名小商贩,但是因为附近超级市场的开张,受到了行业欺压和以及资本的迫害,最终无法继续经营,在失去了自己唯一赖以生存的谋生方式之后,无法接受事实的他选择自杀。
这件事触动了塔希米的内心,他之前一直崇拜的资本主义,是如此的杀人不见血,是如此的残酷与冷血,他的内心开始对这个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疑问。
为什么这个世界首先需要的是超市?为什么无数旧楼房被推倒后还要在上面建起更豪华的别墅?他不解,但是这不是很简单的问题吗?只要把这些思维代入到自然界里就明白了,为什么大鱼会吃小鱼,食肉动物会吃食草动物,还不就是因为一个永恒的道理:弱肉强食!而人,而资本家,比动物更加凶残!
自不量力的他试过用自己的方式与之对抗,但这种徒劳无功的行为,立马让他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他从那个自由美好的“美国梦”中醒了过来,重返了那个原来他嗤之以鼻的家乡。
他那场《甜蜜的梦魇》也结束了……
影片初看,大多数人认为是一位菲律宾的贫苦青年,他向往美式西方的现代化的美好生活。但结局却告诉我们,这是对于资本至上,金钱为王的一种无声抨击。因为那种所谓的美好生活,只有掠夺、没有人类的感情与精神需求。
导演表达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贪婪与欲望横流、利益至上的行为与观点,不应该是菲律宾这个国家所需要的文化进程。但是其实何止菲律宾呢?这种行为,其实已经蔓延全世界了,不管是需要还是不需要!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而更重要的是,痞帅看到的是此片对那些崇洋媚外的人一记当头棒喝!